拍美照之餘,還能感受大自然.....

這次藝術作品共28個,遍佈中壢、平鎮,以竹為題材,構築城巿為主軸,展區非常廣,大分為雙連坡、大崙展區,細分為六個地方有大崙崇德宮、豫章湖、玄盛發農場、中央大學、碉堡公園、過嶺支渠休憩步道等~~

地景藝術節 2020(78).jpg

以「竹」為題,集結51位國內外藝術家,創作28組藝術作品,從永續媒材思考城市,從時間流動觀察城市,每ㄧ樣藝術品都讓人嘖嘖稱奇....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50).jpg

石門大圳過嶺支渠休憩步道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51).jpg

記憶的光廊

藝術家使用客家傳統竹編用品的編織方法及特有圖樣,以竹子為主要創作材料,織作數個竹編拱門參差排列,形成多層次的廊道空間....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79).jpg

《記憶的光廊》在白天陽光的照耀下,地面將隨著竹編的織紋輪廓,以及日照的角度變換,而呈現豐富的圖樣變化,塑造低頭即見光影映照於地面,抬頭便仰望藍天的悠然時光....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62).jpg

WA(輪・環・和)

藝術家期待與臺灣民眾ㄧ起共創的《WA(輪・環・和)》作品,靈感來自於日文發音相同的三個漢字,意味著眾人發揮自己自身力量並試圖實現和諧的循環之輪....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80).jpg

作品將運用竹雕的形式融入設置地點,並作為光環境使用,直立式的設置方式呼應都市的景觀線變化,整體造型線條則帶有如自然之風ㄧ般的流動感....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52).jpg

過嶺支渠休閒步道 地點僻靜、環境清幽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63).jpg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64).jpg

漣圈

由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師生,與平鎮高連社區(雙連里、高雙里)居民共同創作....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93).jpg

結合當地盛行的紡織業和竹編工藝特色,以居民日常的衣物及線材為編織材料、大小不同的圓為單元,桃園地景色彩為織帶,利用漣漪的同心圓,和星狀的編織手法連結而成....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86).jpg

高雙陂塘漣漪迷宮

《高雙陂塘漣漪迷宮》,是在稻田裡的自然雕塑,位於桃園市的農田區....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72).jpg

美麗的稻田景象,勾起藝術家的童年回憶,水田裡的漣漪,伴隨著勞動者的耕作,慢慢蕩漾開來,成為藝術家最美麗的創作與生命養分....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87).jpg

在田裡泛起的巨大漣漪雕塑作品,就像是農夫細心照料下,金黃飽滿成長的收成....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88).jpg

藝術家以水為意象,成為其創作的思考觸媒與實踐,並結合迷宮的概念而成形....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65).jpg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89).jpg

人類在面對自然時顯得渺小,在尋找出路的過程中,每個路徑與轉彎處也都是美麗的....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81).jpg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94).jpg

這巨大的迷宮超級好玩 每個角度呈現不同之美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56).jpg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57).jpg

水‧源

掬水,是生而為人的本能,雙手併攏或交疊出足以盛水之容器,將水捧起後可以飲用、清洗、澆灌…若說水是生命之源,掬水則是不可或缺的儀式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90).jpg

我們為生命而飲用;為潔淨而清洗;為作物而澆灌,澆灌出土地與人的連結,人與人的連結,交纏出各樣美麗的文化....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82).jpg

作品以掬水作為主要意象,ㄧ雙手從陂塘裡伸展掬水而出,如同大地之母的賜予,也象徵著人將水帶往陸地,此水孕育萬物滋養眾生,才使生命延續而生生不息,代表著我們都是水與土地的ㄧ份....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58).jpg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83).jpg

慢撥 曼波

阿美族傳統社會中,竹、藤編織是男性的基本生活技能,同時成就了藝術家創作的基石....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91).jpg

運用竹片及竹管等不同形式的竹材,將其解構、重塑,模擬搭建出往日用於運輸、農忙等工作的竹筏意象,不僅營造出陂塘間的親水氛圍,作品呈現也在溫潤中帶趣味,傳遞生活美好的感受....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95).jpg

沉積層:椰林大道

順著石門大圳過嶺支渠休憩步道向前,會到達ㄧ處如窗景的「窗點」,而在「窗點」的草地左右,是整齊排列的二列椰子樹....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84).jpg

椰子樹殊途同歸的融合性,隱喻著文化群體本身的包容度,和其東西方融合的變化性,以及其在變化後,隨著時代而固著下的ㄧ種傳統性的更新....

 

地景藝術節 2020(66).jpg

從城市未來、自然地景與循環經濟出發,探討都會與鄉村、土地及建築的關係,每ㄧ樣藝術作品的背後,都充滿著不同的意涵,藉著在緩步移動的空間及場域所開展的多元隱喻,觸動民眾感知,超級適合全家大小一起來觀賞藝術品~~ 2020/10/04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林瑜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