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光山原本是一座荒山,在短短的數十年中,能夠創建成為台灣地區第一座十方叢林,其中論建築的氣派、廟宇的寬廣,佛像的雕塑,庭院的規劃,殿閣的佈置等皆與眾不同,獨樹一格~
它形如蓮花瓣狀,在地利上,先天即已具備了佛國淨土的條件,在設計上,是仿大陸四大名山而建設的,同時亦蒐集參照了世界各國佛教聖地建築之精華融合建造而成的。是一座集中外古今佛教文化、教育、弘法、慈善、朝聖、觀光為一體的僧信平等的道場勝地,同時又具有學校化、大眾化、國際化、福利化的性格,各項建築的出發點,處處顯示著開山大師建設「人間淨土」的理想與精神~~
頭山門
兩旁的菩提樹,枝葉婆娑,軀幹高聳入摩空,花草樹木,相映奇趣…
不二門
五百尊白玉雕刻而成的阿羅漢,栩栩如生,每尊形貌、表情各異其趣,是佛光山的『靈山勝境』…
佛光山秉承佛陀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之平等精神 效法古德仁慈愛物之德範
大佛城以四百八十尊接引佛環繞著接引大佛,猶如一佛出世,千佛護持般的肅穆~
大佛右手上舉,表示放大光明,猶如大海的燈塔,為黑暗的娑婆世界作導航;左手低垂呈接引之勢,猶如慈祥的母親,接引眾生到達安樂的地方~
大佛全長一百二十餘尺,為東南亞之最高佛像,全身呈金黃色,面向東山日出,俯瞰高屏溪,與天候相呼應,氣象萬千,各有不同景色與氣氛~
佛光山建築主要由大雄寶殿、大悲殿、大智殿和大碩殿四座寺廟構成
四周迴廊環繞 富麗莊嚴
大雄寶殿,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、藥師佛等三寶佛,佛前供桌以土耳其玉鑲成,殿內四周牆腳以義大利紅寶石鑲成~
「成佛大道」上舖有方型水泥塊,刻有優美線條,係佛光山大眾合力畫上~
池中有一個小島,取名「和愛島」,是紀念一位人稱「愛姑」的優婆夷,後來剃度出家,法名「微和」比丘尼,因她的慈悲,熱心贊助放生池的工程,並於臨命終時囑咐,將全部遺產捐獻放生池工程而建立的~
佛門聖地 總有一種寧靜無爭的莊嚴氛圍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