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城又稱王城、赤崁城、安平城。原為荷蘭人於1624年所建,1634年完成,初名奧倫治城,後改名熱蘭遮城,早期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,所以把這座蘶峨的成稱為「紅毛城」。台灣光復後,稱為「安平古堡」,沿用至今。
荷蘭時期,台灣城是統治台灣的政治及經濟中心,明鄭至清朝時期,鑑於台灣城已失去軍事價值,大量拆除城磚加以運用!
鄭成功銅像..永曆十五年辛丑 (西元一六六一年),鄭成功驅逐荷蘭人,攻取臺灣,為紀念其故里,改一鯤鯓為安平,並和子孫遷居熱蘭遮城,王城之名因此而來!
安平古堡石碑…臺灣城日據時期改建光復後改名為安平古堡!
安平古堡位於安平區效忠街、國勝路之間,為荷蘭人在1624年所建,當時稱為熱蘭遮城,俗名紅毛城或番仔成,是台灣最早的一座城池,現列為國家一級古蹟!
安平古堡海防砲...
熱蘭遮城興建於明崇禎七年…熱蘭遮城城垣用糖水調灰壘磚而成,四周做雉堞,再釘以鐵,城的前方另築烏特烈茲堡以為前衛。由於棟樑堅巨,灰飾精緻,所以成為總督辦公居住之所,也是統治臺灣的政治及經濟中心!
軍裝局碑…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(西元一六八三年)靖海侯施琅打敗明鄭軍隊,臺灣歸人清朝版圖,府治移於東安坊(現今臺南市區);熱蘭遮城失去王城的地位,而改為軍裝局。
清同治七年,安平發生樟腦糾紛與壯勇殺死教民事件,英艦藉機開砲,於 十月十二日 在安平港開砲七次,四日之後,洋將領兵,突入安平協屬,燒毀三營軍裝火藥局庫,此碑是被燒毀後重建所立…
日治時代建造的安平古堡洋樓…現為文物陳列館
日治時期,為了建造安平海關宿舍,臺灣城殘蹟被夷為平地,並在其上重建方形臺階式的磚砌高臺,臺的中央蓋起拱券式的洋樓建築,這便是後人熟知的安平古堡。
安平古堡文物陳列館…安平古堡文物陳列館是由日本海關宿舍改建而成。民國64年,經重新整修後闢為展示空間,分別介紹荷據時期至今的安平歷史和風貌。
安平古堡一隅…
安平的地標..安平古堡的瞭望台
瞭望塔建於1930年位於城內東北角,民國64年(1975年)整修,利用原有塔身,於其內改建鋼筋混凝土樓梯,並加上屋頂,形成紅瓦白牆之今貌。登台遠眺,依稀可望見台南運河及安平港。
一級古蹟台灣城殘蹟...
台灣城(熱蘭遮城)殘蹟老榕盤根…見證著三百年的台江風雲
台灣城(熱蘭遮城)的外城南城壁遺跡…高三丈有餘為三百年前的遺跡
安平古堡一隅…
台灣城殘蹟邊門
臺灣城殘蹟(外城)部分,全長 二十七公尺 ,老牆斑駁;歷經歲月刻畫,仍隱約可見「鐵剪壁鎖」的痕跡;而剝落的紅磚灰泥牆面上,依稀可尋見「殼灰」的碎片,牢而堅固。
另一面的牆上一排方形整齊的小洞,是清時水師中營於臺灣城築營房之痕跡。牆上有一門,原為外城南牆的邊門,其作用在於方便南面外城的出入,鄭成功命名為(ㄒ一ㄝˊㄉ一ㄝˊ 門)。
台灣城(熱蘭遮城)內城半圓形稜堡基座…在安平古堡的右側,臺基之下殘存一段厚厚的半圓形稜堡基座,儘管飽經風霜,依然堅實渾厚。古堡前一睹高高的臺灣城垣,爬滿了古榕蒼勁的根脈,斑駁中仍見剛毅;不僅是外人侵臺的史實,更是先民奮鬥的鐵證!
熱蘭遮城博物館原為安平稅務司公館,建於清光緒年間,日治時期曾改為稅關俱樂部、台南市市立歷史館,二次大戰後一度成為安平區區公所,也曾重修為「永漢民藝館」;民國94年市政府重新規畫設計,95年年底發包,98年1月完工。
11郎
外表酷酷和藹可親,很有趣又有味,還帶點幽默感~他是歌手、運動員、教練、重車騎士、街頭藝人....唱歌讓他找到快樂也希望藉由歌唱帶給大家快樂!
走在古老的階梯上,抬頭只見那題著「安平古堡」四個大字的石碑。天邊橙色的夕陽斜照著屋簷,使這座昔日為「熱蘭遮成」的古堡,顯的孤獨而荒涼。斑駁厚實的古牆,經歷了三百多年的風雨,戰火的歲月,雖然遭受破壞摧殘,卻依然堅強的佇立於晚霞籠罩之中。